以赤诚热血,赴生命之约——我院王海霖同学捐献造血干细胞
发布时间:2025-10-13 作者:杨玥檬 李天心 张潇月 图片:杨玥檬 王海霖 来源:湘雅医学院 浏览次数:
原来真会有这样的缘分,能为素未谋面的人撑起一片希望的天!回望2025年8月跨越千里的生命接力,600cc全讯白菜大三学生王海霖依旧能清晰描摹出捐献造血干细胞前后每一个让人心潮澎湃的瞬间——这位湘雅学子用行动书写着:平凡人的善意,亦能化作漫天星光,照亮他人的生命之路。
善意初萌,义无反顾
2023年,王海霖刚踏入大学校园。彼时的她,怀着 “救人” 的迫切,完成人生中的第一次献血。那时,她对“中华骨髓库”还一无所知。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看见了厦门市中心血站的宣传物料——原来,只要多留15毫升血样,就能加入骨髓库,为血液病患者埋下生的希望。2024年1月19日,王海霖主动联系相关机构,完成了中华骨髓库的登记。“要是第一次献血时知道,我肯定就加入了。” 她笑着说。这份 “迟到” 的登记,不仅对之前遗憾的弥补,更是对“义无反顾”信念的践行。
入库后,她第一时间将消息告诉了家人,却迎来了担忧的追问:“捐献造血干细胞会不会伤身体?”面对家人的顾虑,王海霖没有急于辩解,只是默默将这份牵挂记在心里,并为满足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要求做出努力。她暗下决心:若真有配型成功的那一天,定要用科学的解释打消家人的顾虑,让这份善意顺利传递。
幸运配型 坚定赴约
2025年的某个午后,王海霖正在上寄生虫实验课,一通陌生电话突然响起。她疑惑接起,电话那头传来厦门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声音:“您好,王海霖同学,您与一位血液病患者 HLA 初配成功了,请问您愿意继续参与后续检测吗?”
“当时脑子一下子就懵了,紧接着就是止不住的激动。”王海霖回忆起那一刻,眼睛里仍闪着光。她从未想过,十万分之一的配型概率,会如此幸运地落在自己身上。短暂的兴奋过后,她迅速冷静下来,主动提议信息转接——很快,长沙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接过了接力棒,一场跨越厦门与长沙的生命救援,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
消息传到家人耳中,担忧瞬间升级。尤其是外婆,之前就曾反对她献血,这次听说要捐献造血干细胞,更是急得直念叨:“这可不是小事啊,万一伤了你的身体,可怎么办?”面对家人的顾虑,王海霖没有退缩,而是一次次耐心又坚定地解释:“现在的造血干细胞采集,用的是外周血采集技术,且技术完善,对身体的损伤特别小。而且,这能救一个孩子的命,怎么算都值得!”
一遍又一遍的沟通,一次又一次的科普,终于让家人放下了顾虑,选择与她站在同一战线,成为这场生命救援的坚实后盾。
心若磐石,延续新生
2025年8月,捐献流程正式启动。从8月15日开始,王海霖开启了动员剂注射之旅:15号晚上1针,16号到18号每天2针,19号早上最后1针,共8针。“当被问及注射后的感受时,她却轻描淡写:“没什么严重反应,就是偶尔腰有点酸,很快就过去了。”
8月19日,捐献当天的场景,王海霖记忆犹新:早上6点被叫醒,8点,护士为她扎针,“双手都扎上了粗针。当时机器还一直报警,医生说我太紧张了。”因为紧张,她的双手又麻又白,掌心满是冷汗,但一想到等着救命的3岁小朋友,她便咬着牙告诉自己:“一定要坚持住!”
从上午8点上机采集,到11点多顺利结束,三个小时的坚守,没有抱怨,没有退缩。当采集完成的那一刻,她知道,这场跨越千里的生命接力,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薪火相传 爱暖人间
受捐小朋友的母亲给海霖写下了感谢信,海霖也在心里默默祝福小朋友健康快乐地长大。陌生人间的善意相互交融,在她心中生根发芽,更加坚定了她传递善意的决心。如今,王海霖已成为湘雅红十字会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活动部的副队长。她常向非医学专业的同学科普无偿献血和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相关知识:“很多同学一开始以为我是‘一命换一命’,都吓坏了,我跟他们解释清楚流程后,他们都特别支持。甚至还有人主动问我怎么加入骨髓库。”
据悉,这场生命救援,并非一帆风顺。最初,红十字会告知王海霖,捐献时间可能定在6月底——对于一名医学生而言,这正是期末考试的关键时期。“ 一边要抓紧时间复习,怕考试受影响;一边又担心错过机会。” 王海霖坦言,她也并非没有纠结过、焦虑过。幸运的是,捐献时间最终调整到了8月——既没有耽误救人,也没有影响期末考试。忆及此,王海霖不由感慨,“只要心怀善意,命运总会悄悄给出最好的安排。”
在王海霖看来,榜样不在于惊天动地的壮举,重要的是能用自己的故事传递 “行动的能量” 。她总会一遍遍分享加入中华骨髓库的渠道:“其实特别简单,直接联系当地红十字会,或者去献血站登记,填个表格、多留15毫升血样就好。”她想让更多人知道:符合健康标准的每个人,都能为陌生人的生命“续力”。而这份善意,会如涟漪一样,圈圈漾开,层层传递。
作为湘雅学子,“公勇勤慎,诚爱谦廉”的院训深深刻在王海霖的心里。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孩子的治愈存活率有70%-80%——这个数字,也是她心里最温暖的牵挂。从无偿献血到造血干细胞捐献,王海霖用爱心与奉献,坚定践行着医学生“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铮铮誓言。
生命或许无常,但善意能创造奇迹。王海霖同学用行动证明:爱心,不仅在课堂的理论里,更在拯救生命的实践中。热血奔涌,赤诚如初。每一份微小的善意,终将汇聚成照亮生命的火炬,温暖更多人前行的路。这就是青春最美的模样!
(一审:陈思涵,二审:王开乾,三审:吴世明)